本文轉自作者自己的作品
發表時間:2003/11/24 21:36:46
http://tw.msg.club.yahoo.com/msg/msga?cid=CAMIS&id=177&tid=52&uid=coobila.tw&o=60&ppp=1&f=http%3a//tw.msg.club.yahoo.com/msg/msgr%3fcid=CAMIS%26uid=coobila.tw%26tid=44%26b=0%26d=0%26p=3&r=480719
回到maslow的需求五階段論
人類的需求由「生存」「安全」「富足」「社會認同」到「自我實現」這個軌跡
實際上是一個解除壓力,尋求快樂的過程。
(不過要提醒各位,這個理論被認為過於簡化,無法正確描述人類的複雜行為)
在人類的社會中,「儲蓄」「規劃」「防範於未然」都是正面的詞句。
實際上這些行為都是屬於求「安全」的階段。
從嚴苛的角度來看,求安全的行為已經給大自然帶來很大的負荷。
如果每一種生物都像螞蟻一樣勤奮的屯積糧食過冬,那麼地球的資源事實上是不夠的。
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跨過「安全」的階段 開始追求「富足」,這也是地球資源的耗劫。
不必奢談讓每一個人都富足,就算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地球的資源,恐怕也撐不過百年。
追求富足是永無止境的,如果以富足為快樂的條件,那麼千萬個地球也不夠人類耗用。
幸好幸福的極限並不在這裡,
從社會認同與自我實現中可以得到的快樂遠較物質佔有的快樂剩過千百倍。
這樣講確實過於一廂情願,聽起來有點像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
「你如何斷定你的快樂比我的快樂多呢?」
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實際上這是快樂天堂所有論述的核心。
● 擁有一支筆,代表什麼意思呢?是我的,你就沒有了;是你的,他就沒有了。
每個人賺來的錢都是從別人口袋中取得的。得到的人快樂,得不到的人就痛苦;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人痛苦,永遠也無法讓每個人都快樂。
人生五苦一開始就提到 求不得苦。
如果以物質的佔有為快樂的基礎,那麼求不得當然就苦了。
一首好聽的音樂,一個人聽覺得舒服,十個人聽覺得愉悅,一百個來聽那就快樂了
古人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怎麼會愈分愈多呢?
西方世界推崇的「真善美」代表永恒不滅的價值。它就是超越物質永恒的存在。
我們不必像牛頓一樣有智慧,不必像貝多芬一樣有天份,
只要看得懂聽得懂,一樣可以擁有。
● 擁有一棟房子,擁有一部車子,這是什麼意思呢?
不出20年,這部車子會報廢掉;而等你死後,這棟房子當然也就不再屬於你了。
以物質為基礎的快樂有第二個問題:它一定會離你而去。
人生五苦第二樣就是 愛別離苦。
基於這個問題,擁有愈多物質的人將來要受的苦也就愈深愈重。
擁有真善美永恒價值的人,他的人生卻愈來愈豐富,愈來愈富有,愈來愈快樂。
● 物質的擁有權既然是獨占的、排他的,那麼在取得的過程中難免要與別人發生磨擦。
加入黑道,搶銀行,搶超商就不用說了;他必須要準備與全世界的人為敵,永遠別想再見朗朗清天。
以創造發明製造或服務滿足他人來獲取財物的企業家也一樣要受世人的忌妒與黑道的指染
歷史上多少獨裁者,古遠如秦始皇,近代如伊拉克哈珊,他們過的生活是快樂的嗎?
人生五苦第三樣說的就是 怨憎會苦。與你有磨擦怨憎的人卻揮之不去。
而孟子說過:仁者無敵。並不是他打敗天下無敵手,而是沒有人想要把他當成敵人。
仁,就是「善」。
● 「社會認同」就是榮耀與肯定。
回想一下每一個人都曾經歷的愛情,這是大多數人一生中所經歷過最大的痛苦與快樂。
也許有人認為愛情不過是生物的本能,其階級只不過是在求生存(生育下一代)。
只是因為人類受到禮教的壓力,因此回頭去滿足最基本的生物慾望時就特別覺得強烈。
實際上,仔細想想愛情這東西,它其實包含了社會認同的成份。
追求社會認同一樣分裂為物質上與心靈上兩種方向
靠容貌、衣著、財富等物質上的條件獲得社會認同,就算得到也是短暫的,虛假的,
忌妒多於羨慕的。而且基於社會認同的背後趨力,更把物質的需求推向前所未見的高鋒。
反之,牛頓力學是屬於牛頓的,快樂頌是屬於貝多芬的,永恒的價值才值得永恒的榮耀。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