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台湾居然涌现出了这么多世界级名人,原因值得探究 - 評論

原文出自YOUTUBE視頻留言板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沒有出國讀過書。 要說台灣出了很多世界級名人,坦白說,我們觀注的都只是這些人。 出個王建明,每個人都說他是台灣之光。 然後王建明受傷離開大聯盟了,突然之間再也沒有人提他。提了他就証明了台灣並不光。 印度人在矽谷的表現也非常搶眼,我們就不記得幾個。 要研究文化對成就的影響,這是世界級的議題。 成就到底是什麼?真善美三大永恒價值之間如何換算?這些坐標值如何量化? 有錢能不能算有成就?得到諾貝爾獎與得到奧斯卡金像獎.. 前者是後者的幾倍? 當世界級公司的CEO與一個研究癌症治療卻終身沒有成果的兩個人,誰的成就比較高? 我相信這可以吵到世界末日。 再來很難定義不同的文化對成就影響的比例。一個台灣人在台灣默默無名,出了國變成名人 是他本身的能力很強,還是新的環境讓他的能力得到發揮,這根本無法定量的拆解分析。 從16世紀以來,各國之間都在競相証明我比你聰明我比你優秀,非洲人就該當黑奴。 最後一二次世界大戰的慘劇讓人們學會了:放下這些想法。不要比較,不要偏見,不要歧視。 兩次世界大戰帶給整個西方世界改頭換面徹底的省思。但是這種省思並沒有發生在中國人身上。 因為我們不是殖民者,而是被殖民者,是被侵略者。 直到現在中國人還是認為全世界都欠中國人一個公道。 事實上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苦難與仇恨已經永遠找不到冤親債主了。 現在國際的主流意識是:自由平等博愛。放下仇恨與偏見,世界大同才是人類之福。 不過這樣說吧。我也是人,所以我也有偏見。以下就是我個人的偏見。 所有有成就的人,他的生命歷程都必須要經過努力累積之後螁變化蝶這兩個階段。 美式的教育主張啟發思考。小孩子腦袋裡空空,你叫他思考什麼? 台式或華人的教育則是高壓填鴨加上考試。 填了一肚子學問後考到文憑,貴為人上人,然後成為食古不化的蛋頭學者。危害社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也就是說:最佳的教育是在華人社會受基礎教育,然後到歐美去受高等教育。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哈佛家長虎媽,就是這種完美的東西文化融合。 這些在美國發光發熱的台灣人,如果留在台灣,那就完了。 當年我求學時,很多家境好的同學出國去了;如今同學會回來,全都在世界級科技公司任職。 當時台美關係友好,加上台海情勢危險,有大量的留學生到美國去發展(難聽點是避難) 多少留學生他的父母在台灣兩個人淒涼終老。一生的付出真的值得嗎? 我必須說,很多光鮮亮麗的華人,背後的人生都不完整。這種代價又值得嗎? 這種時空背景是無法複製的。所以現在討論這些時代的眼淚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坦白說,這些人裡頭也沒有幾個人真心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從微觀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請不要在我額頭上寫「台灣人」三個字。 從總體看,每個人都是人類,都是地球人。請不要搞小圈圈,不要自我設限。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LITTLE。 我們在那邊一頭熱的說台灣人多強多好未免可嘆。 李安愛台灣,那為什麼不回來拍台灣國產片? 華人的身份在美國社會中帶給他們很大的包袱。 西方的女性絕大多數寧可找非裔男生拍拖也不願交華裔的男朋友。 職場上大多數華人終其一生無法突破種族偏見與職場天花板。 很多移民的華裔第三代第四代家裡已經完全看不到華人社會這種高壓強制性的教育, 所以他們一樣表現平平,一大堆混華人幫派。身在他鄉當二等公民,讓他們對社會心生怨恨。 就算如此,就算如此,他們還是不回來。 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博愛,呼吸過那種空氣你就再也回不來了。 真善美所在的地方,那才是所有人類心靈的故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